第17节(1/2)

作品:《风起之时

    施工队直接调往阿联酋,后来也去过科威特。这番周折使得海建比原计划延期逗留中东一年多。

    不管在哪个国家,工人们与外界都没什么接触,加上气候严酷,生活比国内更枯燥,只是工资高得多。

    张风起去海外的头年,家里用他的工钱还清高利贷后承包了几亩果园以维持生计。

    传说,阿富汗军阀割据时期,两大军阀头子为争夺一个少年曾经发动过一场死伤无数的战争。

    确凿与否尚待考究,但开价买张风起的是有不少,若非与当地人来往较疏,他早被遣送回国了。

    尽管这样,仍有不死心的见缝插针,苦苦纠缠。完全听不懂他们咕咕哝哝的张风起“只好用拳头答复”。

    多数人挨打之后不敢再来,但也有人到工程队索要赔偿,真正赔的共两次,不用说是从张风起工资里扣。

    每次处理“涉外纠纷”,负责人总要絮叨当初怎么就没想到呢,那意思,怎么看怎么让人喜欢的张风起,理所当然会惹麻烦的这个茬自己早该预见才对。

    无论如何,“包身工”张风起总算平平安安,没引发惊动大使馆的“某某事件”,也没成为让生灵涂炭的战争导火索,完完整整归国了。

    回到家,父母高兴之至。

    当年的县委书记早已因经济问题遭撤职查办,自然没人再追究他挨打的陈年旧帐。

    家里一切安好,只是果园不比种田,一年仅收一季,不过勉强度日,碰上雨水多的年份,就难以支撑。

    张风起挣的钱,在普通人家,可能会有相当的改善,但对于一贫如洗的张家,却不然。

    张老五母亲去世得早,父亲 Xi_ng 情豪爽,三天不招一回面。上头的哥哥精神受过刺激,照顾不了家。全靠十三岁的张老五边种田边做工养活弟妹。

    为了给弟妹成家,张老五多年积欠亲戚们的各种债款,理所当然要先还。

    其次紧要的是房子。张风起家住大湖附近,年年汛期挨淹,因此想批块地势高的宅基地建房。

    鉴于手续问题,必须等明年才能申报,所以这房最快也得一年后动工,当然还得看国土所的脸色,如果孝敬不到位,那还有的等。

    新房盖好后种种开销也需预先考虑在内,总不能还用因年年遇水早已烂得面目全非的桌凳。

    此外张风起妈妈一直拖着的病,也要靠这钱治疗。

    前前后后合计下来,这笔“巨款”不过将将就就填补几十年贫困的亏空,要想真正实现温饱,尚待努力。

    但既然亏空能填平,那便有了希望,可算是张家光景最好的年头。

    话虽如此,俗语说坐吃山空,何况张风起还没有坐吃的资本,总得找个营生才是。

    乡下没什么活,他又是白丁,记不了帐,摆地摊做生意赔多赚少。果园也小,平常有父母照料就足够,因此一直无所事事。

    按他的年龄,在农村也可以成家了。

    论经济状况,人家不乐意把闺女嫁给他这个穷小子,可家境和他相当甚至更差的,姑娘自身条件也攀不上高枝的比比皆是。

    根据村里人的看法,这小犊子顽皮起来让人牙痒痒的直跳脚,可人一等一的正,在时下的娃里打着灯笼难找,过日子没有比他靠得住的。他长相又俊,所以上门说合的没断过。

    但他是独生子,父母舍不得这般草率,想着等房子盖好后,给他挑个好一点的媳妇,就都推了。

    农历十五,庙集。

    张风起妈妈攒了一篮鸡蛋叫他拿去卖。

    集市上声若鼎沸,人山人海,挤得水 Xi-e 不通。

    方圆百里的农民和做买卖的都来赶集,农具家具,日用百货,衣帽鞋袜,锅碗瓢盆,盗版影像,彩电冰箱,以及猪马牛羊应有尽有,好一番热闹喧哗。

    特别招眼的是那些拜庙进香的女人,穿一身青竹布衣,提着小巧的紫藤篮,别有风情。

    张风起正张望可以落脚的地方,听见人喊他。

    循声望去,是刘二的儿子,小名贵喜。他比张风起大几岁,和他父亲一样为人忠厚老实。刘二出事后,他辍的学。

    贵喜在卖自家编的柳条筐子,他赶得早,占着了地方。

    安顿好,张风起问,“不是在县里做生意的吗?”

    贵喜道,“做不下去,就回来了。”

    贵喜农闲时在县农贸市场卖蔬菜,他读过中学,记帐什么的没问题。

    农贸市场上面


    第17节(1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